唐詩三百案劇情介紹:
電視劇唐詩三百案第5集劇情介紹
第5集:人臉牡丹案真兇浮出 易夫人除掉白露
這實在讓人難以置信,因為逸冬和大祭司看起來差不多大。逸冬解釋,大祭司是修煉了長生之法!在他小時候的某一天,奶奶突然跟他說,從今以后再也不會有人欺負他們祖孫倆了。而就從那一天起,奶奶變得越來越年輕。而逸冬奶奶返老還童,天賜神力的消息傳的越來越遠,后來宮里就來人了,請她去做大祭司。至于侍女梨花,她沒有出宮,而是大祭司用梨花的血修了長生之法。也就是在奶奶害死梨花的那一天,逸冬對大祭司徹底寒心。牡丹花下的尸體都是大祭司所為。這時,李墨白表示牡丹花下的尸體少了一具。逸冬稱不可能,因為人都是他埋的。
念奴拿出玉簪要逸冬辨認,逸冬卻稱不認識。而再問逸冬怎么殺死大祭司的,逸冬表示是用繩子勒死大祭司以后,就匆匆跑了。并沒有吊起她。李墨白等人再去驗看尸體,發(fā)現(xiàn)人確實是被勒死的,但是有兩道勒痕,上深下淺,所以,大祭司是被勒了兩次之后才被吊起來的。
李墨白又把白露帶來問詢,逸冬問白露在神殿里面是做什么的,白露表示是清洗衣物的。逸冬翻開她的手驗看卻看到了她的手腕有一道割痕,頓時面露異色。李墨白再問白露當天的證詞,白露辯解是記錯了,逸冬也表示自己是翻窗戶進去的白露自然沒有看見。但是李墨白突然叫了白露一聲梨花,白露反射性的問出怎么知道她是梨花?李墨白揭曉了答案。是逸冬告訴他的,二祭司都能認出簪子,逸冬卻認不出,這明明就是認出假裝不知道。而少的那具尸體就是梨花,但是人都死了又怎么可能復生?他一開始想不明白,后來想到了假死之藥。李墨白猛地翻開白露的手臂,那里果然有一道猙獰疤痕。而被大祭司殺過一次的人自然想要報仇,殺大祭司也在情理之中,說著,李墨白撕下了白露的面具,露出一張毀容的臉,正是梨花!梨花見事情敗露,終于坦白一切,梨花來自苗疆,因為報殺她全家之仇,才去殺大祭司。梨花家有一祖?zhèn)魉幏?,?jù)說可以讓人長生不老,但此藥,毒性霸道,需用少女腕中鮮血,然后再用它沐浴,方可長生。由于此法陰毒,一族一直將此事封存,大祭司為了得此法殺她全家,她碰巧外出幸免于難。直到遇見了逸冬,她知道她的機會來了。
其實逸冬當時知道梨花接近他是有目的的,但他不在意。二人親近后,逸冬就勸說大祭司把梨花帶進了宮,那時候梨花還小,想方設法獲取大祭司信任,直到有一天機會來了,她準備下手,可還是被大祭司識破,唯有服下苗疆秘藥詐死。而后化作婢女白露潛伏繼續(xù)等待機會,直到那日,逸冬和大祭司大吵一架后離開,結果又突然進宮,然后又神色悲戚回來,她知道一定發(fā)生了什么。她來到殿內(nèi),看到大祭司被綁在床上求救,她便勒死了大祭司。然后把大祭司吊在神殿之上,裝作被人吊死的樣子,就離開了。這便是白露的殺人經(jīng)過。白露逸冬被帶到大殿面見天子,白露請求天子饒過逸冬,月西樓卻反對。而逸冬也表示愿跟梨花同罪,生不能在一起,死也要在一起。天子認為梨花殺人情有可原,命關押天牢待審。但玉貴妃封后一事也被推遲。
此案雖與玉貴妃無關,但天子延遲封后大典,其原因是亂,內(nèi)亂不治,則外亂紛起。逸冬來到天牢看望梨花,告訴她皇上已說了不殺她。二人約定出去后見面。李墨白接著來到天牢,懇請長生之毒的解毒之法,梨花瞧出李墨白喜歡東南。告訴了他解藥存放之處。
李墨白被玉貴妃拉攏,讓太尉很不舒服,他還是決定對李墨白拉攏一番,同時也命令繼續(xù)查李墨白。另外,太尉命令除掉白露。東南神情憔悴,病懨懨的來到寓所,請念奴與她講講李墨白的事情,念奴卻突然神色疏離,表示自己只不過是個侍女,不便講。東南便開始自說自話,婆婆還在等她,她不能死。這時,李墨白端藥著急沖進屋內(nèi),照顧著東南喝下解藥。東南也便把元丹丘的毒給解了。
易夫人來到天牢,竟夸贊白露做的不錯。原來,當年白露全家被殺,是月西樓指點她給她的機會。而易夫人又索要長生之法,白露義正言辭拒絕。話未落,人就被殺死,易夫人卻笑出了聲?;实圩隽藗€蕭后轉(zhuǎn)世為玉貴妃的噩夢。夢中驚醒,玉貴妃正站在面前,皇帝驚魂未定便離開了。玉貴妃見狀,把墨白請了來。
易夫人侍弄著牡丹花,卻道,身體凡胎培育出這么美麗的花朵,也算是有些貢獻了。玉貴妃告訴李墨白,梨花已死,經(jīng)查驗,梨花體內(nèi)有毒,沒有外傷,也沒有任何廝打的痕跡。月西樓的人說是畏罪自殺。而梨花已被月西樓的人拉走下葬,天子看了,也說是沒什么問題。但是根據(jù)情由,梨花沒理由自殺。二人都很懷疑。玉貴妃又提到天子今日所做之夢,李墨白提出的對策是以不變應萬變。
元丹丘找李墨白談心,原來他又被東南下毒,強行要拉他去藏寶閣偷東西。李墨白聽聞后前去找東南,可是連自己也被搭進去了。東南給他下了蠱毒,要他一起尋找秘藥,找不到三個人就一起死。李墨白就這樣被強迫,不由懷疑自己喜歡東南?連連告訴自己是錯覺。元丹丘千等萬等,沒等來搭救他的李墨白,卻等來了一身黑衣的東南,把他拽入了藏寶閣。